台灣白米的等級還有種類有哪些?怎麼分級?
身為台灣人,米食是常見的主食之一,一直在吃米,最近忽然發覺每種米的口感差異還蠻大的說。所以好奇查了一下,米的一些基本資訊。除了米依外觀有分成一到三等之外,依照品種,還有粳米、秈米、或是糯米的區別。還有依照加工方式,有糙米、胚芽米、白米。
白米的等級是什麼?
由於最近常常買各種米來煮,包裝的外表有分成一等米、二等米、三等米,還蠻好奇米的等級到底是怎樣分級,所以就查找了一下。這邊就把米相關的資訊持續彙整。
白米的等級:中華民國國家標準(CNS)
依照中華民國國家標準(CNS)之中,白米有稉型、秈型、圓糯、長糯四種類型。接著中華民國國家標準(CNS)將米外觀分成「一等」、「二等」、「三等」共三個等級。區分的標準主要是以夾雜物量、稻殼量、糙米量、異型粒、碎粒米量、熱損害粒…等,外觀的因素來評定。因此一等米的外觀品質最好、二等米其次、三等米再次之。沒有在範圍內的米,則稱為等外米。
中華民國國家標準(CNS)白米的等級如下:
- 一等:外觀等級最好
- 二等:外觀等級其次
- 三等:外觀等級再其次
所以依照評定的標準,似乎CNS著重的點是在於外觀,等級越高,米的外觀越好。但米的產地、品種、口感…等,似乎就不在評定的範圍之中。
常見米種分類
查完白米在CNS的分級後,發覺米原來也有分幾個大類。常見的米種有稉米、秈米、糯米。其中糯米又分成圓糯及長糯。
白米的類型:
- 稉米
- 秈米
- 圓糯
- 長糯
梗米俗稱蓬萊米,外型比較圓短。秈米俗稱在來米,外型則比較細長一些。梗米煮後通常會帶點黏性,但又不會太黏。秈米煮後通常偏硬、較鬆、較不會黏。
由於米脫殼的程度,依照加工方式有下列三種:
- 糙米
- 胚芽米
- 白米
糙米營養程度保留最高,但是口感有點讓人難親近。白米口感最好,但營養成分以澱粉居多。
總結
目前想要了解的米資訊大概有這些,之後若是再更深入探索的話,會再更近一步更新資訊。
更新歷史
- 2022/12/30 建立本篇文章
一般留言